
在數位時代,香港人每日平均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高達10小時以上,智能手機、電腦屏幕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重度依賴3C產品的生活方式,正悄悄侵蝕著我們的視力健康。根據香港衛生署最新統計,超過65%的市民經常感到眼睛乾澀、疲勞,近視人口比例更在過去十年間從45%攀升至62%,其中學童近視問題尤為嚴重。長時間盯著屏幕不僅導致眨眼頻率降低(從每分鐘15-20次降至5-7次),更使有害藍光直接穿透晶狀體到達黃斑部,加速視網膜氧化損傷。這些眼睛疲勞、乾澀、視力模糊的症狀,正是身體發出的警示信號,若忽視不管,可能演變成乾眼症、黃斑部病變甚至視網膜剝離等嚴重問題。正因如此,眼睛保健必須秉持「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透過適當營養補充與習慣調整,才能守住這扇靈魂之窗的明亮與健康。
選擇眼睛保健品時,必須了解關鍵成分的作用機制與協同效應。葉黃素(Lutein)作為脂溶性類胡蘿蔔素,能有效過濾高能量藍光,並中和自由基的氧化壓力,每日建議攝取量為6-10毫克。其異構體玉米黃素(Zeaxanthin)雖僅需2毫克,但能與葉黃素形成「黃斑色素」,將藍光過濾效果提升至1.7倍。花青素(Anthocyanin)則從藍莓、黑醋栗中萃取,能增強眼部微血管韌性,促進視紫質再生,對於改善夜間視覺清晰度有顯著效果。維生素A作為視網感光細胞的核心成分,直接參與視覺循環代謝,缺乏時會導致夜盲症與角膜乾燥。而Omega-3脂肪酸(特別是DHA與EPA)能調節淚液油脂層品質,臨床研究顯示每日補充1000mg可改善乾眼症症狀達45%。這些成分需透過科學配比才能發揮協同效應,例如葉黃素與玉米黃素以5:1比例搭配時,生物利用率最高。
挑選眼睛保健品時,應從個人實際需求出發進行綜合評估。首先需釐清自身眼睛狀況:若經常感到異物感與灼熱,應優先選擇含Omega-3的配方;若出現視物模糊與色彩辨識度下降,則需側重葉黃素與玉米黃素組合。生活習慣也是關鍵指標,例如每日使用電子設備超過8小時者,建議選擇藍光防護型配方;而戶外工作者則應加強抗氧化成分攝取。品牌信譽方面,可優先選擇通過ISO22000、HACCP認證的廠商,並查看是否有第三方檢驗報告(如SGS重金屬檢測)。成分劑量需嚴格把關,例如維生素A每日上限為3000μg,過量可能導致肝毒性;葉黃素則建議與油脂一同攝取以提高吸收率。最重要的是諮詢專業意見,香港執業視光師協會建議,在選購前應先進行眼底檢查,根據黃斑色素密度測定結果來個人化調整營養素劑量。對於特殊族群如孕婦、糖尿病患者,更需經由醫生指導使用。
保健品雖能提供關鍵營養,但必須與正確用眼習慣相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實踐「20-20-20法則」是基礎中的基礎:每使用電子設備20分鐘,就應眺望20英尺遠物體持續20秒,這能有效調節睫狀肌緊張。飲食方面,每周至少攝取3次深綠色蔬菜(如羽衣甘藍、菠菜)及橘黃色蔬果(如南瓜、柑橘),這些天然食物中的植化素能與保健品產生加乘作用。在強光環境下,應配戴能阻隔99%UVA/UVB的太陽眼鏡,香港眼科醫學會研究顯示,這可降低白內障發生風險達40%。定期檢查更是不可或缺,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完整的視光檢查,包括眼壓測量、眼底攝影與光學斷層掃描,及早發現潛在病變。最後提醒,選擇眼睛保健品推薦產品時,除了比較葉黃素價錢,更應關注其成分協同效應,特別是針對乾眼症葉黃素推薦配方應含有抗發炎成分,如此才能建構全方位的護眼防線,讓明亮視界長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