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鳴是一種常見的聽覺症狀,患者會聽到外界並不存在的声音,如嗡嗡聲、蟬鳴聲或流水聲等。這些聲音可能持續存在或間歇性出現,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與睡眠品質。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15%的成年人曾經歷過耳鳴,其中5%的人症狀較為嚴重。 失眠中醫
耳鳴的成因複雜,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常見的原因包括: 讓男人不舉的藥
西醫診斷耳鳴通常會進行以下檢查:
| 檢查項目 | 目的 |
|---|---|
| 純音聽力檢查 | 評估聽力損失程度 |
| 耳鏡檢查 | 觀察外耳道與鼓膜狀況 |
| 影像學檢查(CT/MRI) | 排除腫瘤等結構性問題 |
中醫認為耳鳴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特別是腎、肝、脾三臟。《黃帝內經》指出:「腎開竅於耳」,腎精充足則聽力敏銳,腎虛則可能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中醫將耳鳴分為以下幾種常見證型:
多見於中老年人,耳鳴聲如蟬鳴,時輕時重,伴隨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記憶力減退等腎虛症狀。腎陰虛者可能還有潮熱盜汗,腎陽虛者則怕冷、四肢不溫。
耳鳴聲大如雷,突然發作,多因情緒波動誘發。患者常伴隨面紅耳赤、口苦咽乾、易怒煩躁等肝火旺盛的表現。
耳鳴聲低沉,如機器轟鳴,頭部沉重感明顯,可能伴有胸悶、痰多、食欲不振等痰濕內阻的症狀。
中醫診斷耳鳴強調「辨證論治」,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
中醫治療耳鳴不僅針對症狀,更注重調整整體體質,從根本上改善耳鳴問題。以下是幾種主要治療方法:
根據不同證型選用相應方藥:
案例分享:45歲陳女士,耳鳴兩年,蟬鳴聲持續,夜間加重,伴腰酸膝軟、失眠多夢。中醫辨證為腎陰虛型耳鳴,給予六味地黃丸加減(加酸棗仁、夜交藤安神),治療三個月後耳鳴明顯減輕,睡眠改善。
針灸通過刺激特定穴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常用穴位包括:
| 穴位 | 位置 | 功效 |
|---|---|---|
| 聽宮 | 耳屏前凹陷處 | 直接改善耳部氣血循環 |
| 太溪 | 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 | 補腎益精 |
| 太衝 | 足背第一、二跖骨間 | 平肝潛陽 |
耳穴療法:在耳廓相應部位貼壓王不留行籽,刺激耳部反射區。 頭部按摩:按摩耳周穴位如翳風、角孫,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食療:黑芝麻、核桃補腎;菊花、決明子清肝火;薏苡仁、山藥健脾祛濕。
中醫強調「因人制宜」,治療前會進行詳細評估:
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個性化方案,例如:
治療過程中會定期追蹤(通常每2-4週一次),根據病情變化調整用藥或治療方案,確保療效。
預防耳鳴復發需多管齊下:
保證充足睡眠(每晚7-8小時),避免熬夜(最好11點前入睡)。
練習深呼吸、冥想、太極等放鬆技巧,必要時尋求心理支持。 耳鳴 中醫
選擇溫和運動如散步、瑜伽、八段錦,每週3-5次,每次30分鐘。
耳鳴雖然惱人,但通過中醫的整體調理與生活調整,大多數患者都能獲得明顯改善。關鍵是耐心配合治療,給身體足夠的恢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