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年人也會得中耳炎?認識與預防成人中耳炎

    17526854798224294200

    中耳,中耳積水,中耳積水會自己好嗎

    一、成年人中耳炎的成因與風險因素

    成年人中耳炎並非兒童專利,其成因多元且常被忽略。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流感)是主要誘因之一,當鼻腔或咽喉的細菌或病毒經由耳咽管進入中耳,便可能引發炎症。香港衛生署數據顯示,約30%的成人中耳炎病例與未妥善治療的鼻竇炎有關。此外,過敏性鼻炎患者因黏膜腫脹,更容易導致耳咽管功能障礙,使中耳壓力失衡而形成積水(即「中耳積水」)。

    生活習慣亦扮演關鍵角色:吸煙會損害耳咽管纖毛的清除功能,增加感染風險;而潛水、飛行等氣壓變化劇烈的活動,若未做好耳壓平衡,可能造成「氣壓傷性中耳炎」。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免疫系統低下等慢性疾病患者,因抵抗力較弱,中耳炎發生率比常人高出2至3倍。

    二、成年人中耳炎的症狀表現

    成人中耳炎症狀與兒童有明顯差異。急性期典型表現包括:突發性耳痛(常描述為「搏動性疼痛」)、耳悶脹感及聽力減退,這與中耳積水阻礙聽小骨傳導有關。約40%患者會伴隨低頻耳鳴,類似風聲或心跳聲。若炎症影響內耳平衡器官,可能出現眩暈或步態不穩,易被誤認為梅尼爾氏症。

    慢性中耳炎則以聽力持續下降為主,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研究指出,長期未治療的中耳積水可能導致傳導性耳聾惡化15-30分貝。部分患者會發現耳漏(耳朵流膿),尤其當鼓膜穿孔時。需特別警惕的是,單側中耳炎症狀若合併面部麻木,可能是膽脂瘤或腫瘤的警訊。

    三、成年人中耳炎的診斷與治療

    診斷首重耳鏡檢查,醫師會觀察鼓膜是否充血、膨脹或出現液平面(中耳積水的特徵)。香港公立醫院常輔以純音聽力檢查與鼓室圖,後者可量化中耳壓力,準確率達90%。對於反覆發作者,可能需鼻咽內視鏡排除鼻咽癌,或安排電腦斷層評估乳突骨病變。

    治療方面,細菌性感染需使用10-14天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病毒性則以症狀治療為主。抗組織胺能減輕過敏相關的中耳積水,但香港藥劑師學會提醒,長期使用類固醇鼻噴劑可能增加真菌感染風險。當藥物無效、積水超過3個月或聽力損失>40分貝時,可考慮鼓膜切開術置入通氣管,嚴重骨質破壞者需進行乳突切除術。

    常見治療方式比較

    治療方式 適用情況 恢復期
    口服抗生素 急性細菌感染 7-10天
    鼓膜穿刺 頑固性積水 1-2週
    激光鼓膜修補 慢性穿孔 4-6週

    四、成年人中耳炎的居家護理

    急性期應保持耳道乾燥,游泳或沐浴時使用防水耳塞。清潔外耳道建議用沾溫水的棉球輕拭,切忌使用棉花棒深入掏挖,以免將分泌物推入更深處。疼痛管理可交替服用撲熱息痛與布洛芬,但避免阿斯匹靈以防出血風險。

    飲食宜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奇異果、甜椒)與鋅(牡蠣、南瓜籽)的食物,研究顯示這兩種營養素能加速黏膜修復。相反地,乳製品可能增加黏液分泌,加重中耳積水不適。睡眠時將頭部墊高15-20度,有助於促進中耳引流。許多患者關心「中耳積水會自己好嗎」,實際上約60%輕微積水可在1個月內自行吸收,但若伴隨聽力變化應積極就醫。

    五、預防成年人中耳炎的有效措施

    預防勝於治療,首要原則是控制上呼吸道感染。接種流感疫苗可降低30%併發中耳炎的機率,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慢性病患者)每年接種。戒煙至少能減少50%的復發率,因尼古丁會抑制耳咽管肌肉的協調功能。

    潛水愛好者應學習正確的瓦爾薩爾瓦動作(捏鼻鼓氣法),並避免在感冒時潛水。環境方面,使用空氣淨化器減少塵蟎,維持室內濕度40-60%,能有效預防過敏性中耳炎。定期進行「耳咽管功能訓練」(如嚼口香糖、打哈欠),也有助於維持中耳通氣正常。

    六、關注自身健康,遠離中耳炎困擾

    成人中耳炎雖不如兒童常見,但併發症更易被輕忽。香港耳科學會統計,約5%慢性病例可能發展為膽脂瘤,甚至侵蝕聽小骨導致永久性耳聾。建議出現耳部不適超過48小時,或伴隨發燒、劇烈頭痛時,應立即至耳鼻喉科專科就診。透過正確認知、及時治療與生活調整,多數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維持良好聽力品質。

  •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