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發性耳聾不僅會帶來聽力上的損失,還可能伴隨多種後遺症,這些後遺症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深遠影響。其中,耳鳴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許多患者描述耳鳴為持續的嗡嗡聲或尖銳的噪音,這種聲音可能單側或雙側出現,嚴重時甚至會干擾睡眠與專注力。根據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的統計,約有60%的突發性耳聾患者會經歷不同程度的耳鳴。應對耳鳴的方法包括聲音療法、心理輔導以及藥物治療,這些方式可以幫助患者減輕不適感。
聽力障礙對生活品質的影響也不容忽視。的患者可能在嘈雜環境中難以辨識對話,這會導致社交退縮或溝通困難。例如,在餐廳或公共交通工具上,背景噪音可能使患者完全無法理解他人的言語。此外,聽力下降還會影響工作表現,尤其是需要頻繁溝通的職業。平衡感問題則是另一項常見後遺症,由於內耳功能受損,部分患者會出現眩暈或走路不穩的狀況,這進一步限制了他們的活動能力。
聽力復健是突發性耳聾患者恢復聽力功能的關鍵步驟。聽力訓練是其中一項重要方法,透過反覆練習辨識聲音與語音,患者可以逐漸適應聽力損失並提高理解能力。專業的聽力師會設計個性化訓練計劃,例如使用特定頻率的聲音刺激聽覺神經,這對於尤其有效。此外,助聽器的使用也是復健的重要環節,現代助聽器技術已能針對不同頻率的聽力損失進行精準調整,幫助患者重新融入社會。
對於重度聽力損失的患者,人工耳蝸可能是更適合的選擇。人工耳蝸通過直接刺激聽覺神經來傳遞聲音信號,適用於內耳毛細胞嚴重受損的情況。手術流程包括植入電子裝置與外部語音處理器的配對,術後還需進行長期的聽力訓練以適應新設備。香港衛生署的數據顯示,每年約有200名患者接受人工耳蝸手術,成功率超過80%。
聽力輔具的選擇取決於患者的聽力損失程度與生活需求。助聽器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人工耳蝸的原理是繞過受損的內耳結構,直接將聲音信號轉換為電脈衝並傳遞至聽覺神經。手術流程通常需要2至4小時,術後約一個月進行設備激活。選擇適合的輔具時,患者應考慮聽力損失程度、預算以及日常生活需求,並諮詢專業聽力師的建議。
面對聽力受損,心理調適是復健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許多患者會經歷焦慮、抑鬱或自我價值感降低的情緒,尤其是突然失去聽力的成年人。尋求家庭與社會的支持至關重要,家人可以透過學習手語或耐心溝通來幫助患者適應。此外,參與聽障團體能提供情感支持與實用建議,例如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定期舉辦活動,幫助聽障者建立社交網絡。
定期回診是確保聽力恢復進展的關鍵。醫生會透過聽力檢查監測變化,並根據結果調整治療方案。例如,若效果不佳,可能需要考慮更換助聽器或評估人工耳蝸的適用性。香港的公立醫院通常每半年為聽障患者提供一次免費聽力檢查,這有助於及早發現問題並採取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