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狀動脈鈣化指數(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 CAC)是一種透過電腦掃描心臟來評估冠狀動脈鈣化程度的指標。鈣化是動脈硬化的一個重要標誌,當冠狀動脈內壁積聚鈣質時,通常意味著血管壁已經受到損傷,並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研究顯示,冠狀動脈鈣化與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嚴重心血管事件有密切關聯。
CAC指數的意義在於它能早期發現動脈硬化的程度,即使患者尚未出現明顯症狀。根據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的數據,約有30%的中年人在無症狀情況下已出現冠狀動脈鈣化。這項檢查特別適合40歲以上的高風險族群,例如有家族病史、吸菸者或糖尿病患者。
電腦掃描檢查能夠精準量化冠狀動脈中的鈣化沉積,並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數值分數。這個分數不僅反映當前血管健康狀況,更能預測未來10年內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與傳統檢查方法相比,CAC指數提供了更客觀、更早期的風險評估工具。
測量CAC指數需要使用專門的多層螺旋電腦斷層掃描儀(MDCT)。這種電腦掃描過程快速且非侵入性,通常只需10-15分鐘即可完成。檢查時,患者平躺在掃描床上,儀器會圍繞胸部旋轉,拍攝心臟區域的橫切面影像。現代掃描儀器具有高解析度,能檢測到極微小的鈣化沉積。
CAC指數的計算採用Agatston Score標準,這是目前國際通用的評分方法。計算方式包括三個要素:鈣化斑塊的面積、密度和位置。具體公式為:斑塊面積(mm²) × 密度係數(根據CT值)。密度係數分為四級:
電腦會自動識別所有鈣化斑塊並計算總分。整個電腦掃描檢查過程無需注射顯影劑,輻射量也控制在安全範圍內(約1-2mSv),相當於自然環境中半年接受的背景輻射量。
CAC指數的數值範圍對應不同的心血管風險等級。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HA)的分類標準:
| CAC分數 | 風險等級 | 10年心血管事件風險 |
|---|---|---|
| 0 | 非常低 | |
| 1-100 | 輕度 | 3-10% |
| 101-400 | 中度 | 10-20% |
| >400 | 高度 | >20% |
解讀CAC指數報告時需考慮年齡和性別因素。例如,60歲男性CAC分數100屬於平均水平,而40歲女性同樣分數則可能表示異常。香港大學的研究指出,本地40-50歲族群中,約15%的人CAC分數超過100,這高於西方國家的統計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CAC指數為0並不代表完全沒有風險,但確實表示短期內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機率很低。反之,高分數患者即使目前沒有症狀,也應該積極採取預防措施。
CAC指數的最大價值在於它的早期預警功能。許多心血管疾病在出現症狀前已有長達10-20年的發展過程。透過電腦掃描心臟檢查,我們可以在疾病早期甚至臨床前期就發現風險。香港衛生署的數據顯示,約40%的心肌梗塞患者在發病前完全沒有明顯症狀。
一旦發現CAC指數異常,生活方式的調整就顯得格外重要。飲食方面應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穀類。香港營養學會建議每日攝取至少25克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吸收。
運動對改善CAC指數也有顯著效果。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可以減緩動脈硬化進程。香港運動醫學學會的研究發現,規律運動者比久坐不動者的CAC指數增長速度慢50%。
傳統心血管檢查如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和心臟超音波各有其局限性。心電圖只能檢測當下的心電活動異常,對於早期動脈硬化不敏感。運動心電圖雖然能誘發潛在缺血,但準確率僅約70%。心臟超音波主要評估心臟結構和功能,無法直接顯示冠狀動脈狀況。
相比之下,電腦掃描檢查的CAC指數具有明顯優勢:
香港心臟基金會建議,40歲以上具有兩個以上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吸菸、家族史)的人士,應考慮接受CAC檢查。這項檢查特別適合那些傳統風險評估處於「灰色地帶」的個案,能提供更精確的個人化風險分層。 電腦掃描 心臟
降低CAC指數增長速度的關鍵在於全面控制心血管危險因素。首要任務是戒菸,香菸中的有害物質會加速動脈內皮損傷。香港吸菸與健康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戒菸5年後心血管風險可降低至接近非吸菸者水平。
飲食調整應遵循「地中海飲食」原則:
壓力管理也不容忽視。長期壓力會導致血壓升高和炎症反應,間接促進動脈硬化。香港心理衛生會建議每天進行10-15分鐘的正念冥想,有助於降低壓力荷爾蒙水平。
對於CAC指數較高者,醫生可能會建議服用他汀類藥物控制膽固醇。近年研究顯示,適當劑量的他汀不僅能穩定斑塊,還能減緩CAC分數的增長速度。但藥物治療必須配合生活習慣改變,才能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