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肺CT與肺癌篩檢: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17526854798224294200

    照肺ct,肺部掃描,肺部電腦掃描

    肺癌的威脅與早期發現的重要性

    肺癌作為香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每年奪去超過四千人的生命,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以上。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肺癌的發病率持續居高不下,且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處於晚期,治療難度大幅增加。這種「沉默的殺手」在早期階段往往沒有明顯症狀,當出現持續咳嗽、咳血或胸痛等明顯徵兆時,病情通常已進展到中後期。這凸顯了早期檢測的極端重要性——在腫瘤尚未擴散前發現並治療,五年存活率可從晚期發現的不足10%提升至早期階段的80%以上。正是這種生存率的巨大差異,使得定期進行專業的肺部掃描成為高風險群體保護自身健康的核心策略。

    低劑量CT的優勢與篩檢對象

    在肺癌篩檢領域,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已成為國際公認的黃金標準。與傳統X光胸片相比,LDCT能夠檢測到小至2-3毫米的微小结節,其靈敏度高出六倍以上。這種技術的突破性在於:它使用僅相當於常規CT掃描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輻射劑量(約1.5毫西弗,相當於每人每年自然背景輻射的一半),卻能提供極其清晰的肺部橫斷面影像。香港胸肺基金會建議以下高風險人群應定期接受照肺ct檢查:

    • 年齡50至80歲的長期吸菸者,且吸菸史達20包年(即每天吸一包煙持續20年,或每天兩包煙持續10年)
    • 有直系親屬肺癌家族史的人群
    • 長期暴露於石棉、氡氣或空氣污染環境的職業群體
    • 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肺纖維化病史者

    國際大型研究(如NLST試驗)顯示,對高危人群每年進行LDCT篩檢,可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香港衛生署建議符合條件者每年接受一次檢查,但具體頻率應根據首次檢查結果和個人風險因素由專科醫生制定個性化方案。

    預約與檢查全流程解析

    在香港進行肺部電腦掃描的流程已相當標準化。首先,需透過家庭醫生或胸肺科專科醫生轉介,預約公立或私立醫院的影像診斷部門。預約時需提供詳細病史和吸菸史,部分機構會要求先進行肺功能測試。檢查前4-6小時需禁食,避免食物殘渣影響影像質量。實際檢查過程僅需10-15分鐘:患者平躺於移動檢查台,技術人員會指導在特定時刻屏住呼吸(約10-15秒),期間CT機器的X光管會圍繞身體旋轉,捕捉數百張不同角度的細微影像。這些數據經電腦重組後形成毫米級精度的三維肺部模型,可由放射科醫生從任意角度審視可疑病變。

    報告解讀的關鍵指標

    放射科醫生通常根據國際通用的Lung-RADS分類系統評估掃描結果:

    分類 風險等級 建議行動
    1類 無結節/良性結節 12個月後常規複查
    2類 良性特徵結節(如鈣化) 12個月後複查
    3類 可能良性結節(4-6mm) 6個月後短期複查
    4類 可疑惡性結節(≥6mm) 3個月複查/PET-CT/活檢

    值得注意的是,約20-30%的篩檢會發現非鈣化結節,但其中超過97%為良性(如肉芽腫或炎性病變),因此不必對報告中的每個發現過度焦慮。

    不可忽視的早期信號

    雖然早期肺癌常無特異症狀,但某些身體變化值得警惕:持續三週以上的慢性咳嗽(特別是性質改變的吸菸者咳嗽)、咳血(即使少量)、呼吸急促、胸痛(深呼吸時加重)、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及食欲減退、反覆發作的支氣管炎或肺炎。香港胸肺學會特別提醒,這些症狀若持續存在,即使肺部掃描結果正常也應進一步檢查,因為中央型肺癌有時在初始CT中難以發現。聲音嘶啞(因喉返神經受壓)、杵狀指(手指末端膨大)或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徵(面部頸部腫脹)等副腫瘤綜合徵,更是需要立即就醫的危險信號。

    現代肺癌治療的多維策略

    早期肺癌的治療已進入精準醫學時代。對於I期非小細胞肺癌(通過照肺CT發現的典型早期癌),胸腔鏡微創手術(VATS)是首選,只需2-3個小切口即可完成肺葉切除,術後恢復快且存活率優異。若患者因心肺功能無法手術,立體定向放療(SBRT)可達到類似手術的局部控制效果。對於晚期患者,治療方案取決於腫瘤的分子特徵:

    • 標靶治療:針對EGFR/ALK/ROS1等驅動基因突變(亞裔不吸菸患者突變率達50-60%),使用奧希替尼等藥物可顯著延長生存期
    • 免疫治療:PD-1/PD-L1抑制劑(如Pembrolizumab)通過激活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對高腫瘤突變負荷患者效果顯著
    • 化放療組合:仍是局部晚期肺癌的標準方案,但現代技術已大幅減少副作用

    香港多家醫院已建立多學科團隊(MDT),為每位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序列,甚至考慮免疫微環境和液體活檢監測耐藥性。

    風險防控的三大支柱

    預防始終勝於治療。香港防癌會指出,超過80%的肺癌死亡與吸菸相關,戒菸是風險降低的最有效手段——戒菸10年後,肺癌風險可降至持續吸菸者的一半。避免二手菸同樣關鍵,特別是兒童暴露會顯著增加成年後患病風險。飲食方面,每日攝取400克以上多色蔬菜水果(富含異硫氰酸酯和類胡蘿蔔素)可降低20-30%風險,綠茶中的兒茶素也被證實具有化學預防作用。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可增強肺功能與免疫監測。對於香港市民,應特別注意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當指數達7+時減少戶外活動,並考慮使用空氣淨化器降低室內PM2.5濃度。職業暴露群體應嚴格使用防護裝備,並定期進行肺部電腦掃描監測。

    破解常見篩檢迷思

    「沒有症狀就不需要檢查」是最危險的誤區——早期肺癌恰恰沒有症狀。「CT輻射會致癌」的擔憂也被數據否定:一次低劑量CT的輻射量僅相當於乘長途飛機往返歐洲一次的宇宙輻射,其早期發現的益處遠超理論風險。「發現結節等於患癌」則是過度恐慌,實際上超過95%的篩檢發現結節為良性,許多只需定期觀察即可。香港放射科醫學院強調,篩檢陽性結果需理性看待:Lung-RADS 4類結節中僅約15-20%最終確診為癌,且多為極早期。假陽性結果雖可能帶來短期焦慮,但相比晚期診斷的致命後果,這種代價是可接受的。重要的是選擇經驗豐富的醫療機構,確保掃描技術和報告解讀的質量,並建立完整的隨訪體系。

    積極行動守護呼吸健康

    面對肺癌這個隱形殺手,被動等待症狀出現已不是現代醫學倡導的策略。香港政府近年推動的「高危群體肺癌篩查先導計劃」顯示,定期照肺CT可使早期診斷率從傳統途徑的15%提升至篩檢組的55%。這不僅拯救生命,也減少晚期治療帶來的身體與經濟負擔。每位符合條件的市民都應與醫生討論篩檢的適合性,將這項先進技術納入個人健康管理計劃。畢竟,在呼吸之間,蘊藏著生命的全部節奏——透過科學篩檢守護這份珍貴的能力,是對自己與家人最深刻的關愛。

  •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