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耳是人體聽覺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鼓膜後方,通過耳咽管與鼻咽部相連。其主要功能是傳導聲波,並維持耳內外壓力平衡。中耳積水(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是指中耳腔內積聚非化膿性液體,可能為漿液性、黏液性或混合性。這種情況在兒童中尤為常見,根據香港衛生署數據,約80%的兒童在6歲前至少經歷過一次中耳積水。 中耳積水如何改善
中耳積水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類型:急性中耳積水通常伴隨感染症狀,而慢性中耳積水則指液體持續存在超過3個月。主要好發族群為6個月到4歲的幼兒,這與他們的耳咽管發育尚未成熟密切相關。值得注意的是,中耳積水並非獨立疾病,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理解其成因對預防和治療至關重要。
幼兒的耳咽管較成人短、平且寬,這種結構使得鼻咽部的分泌物更容易逆流至中耳。此外,兒童耳咽管的軟骨支撐力較弱,開閉功能不完善,無法有效調節中耳壓力。當飛機起降或感冒時,這種生理特點會顯著增加中耳積水風險。
香港兒童醫院研究顯示,約70%的中耳積水病例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或細菌感染會引起鼻咽部黏膜腫脹,阻塞耳咽管開口。常見病原體包括:
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鼻黏膜長期處於炎症狀態,會通過耳咽管影響中耳。塵蟎、花粉等過敏原刺激後,黏膜分泌的組織胺會導致耳咽管功能障礙。香港過敏協會統計,過敏體質兒童發生中耳積水的機率比一般兒童高出3倍。
位於鼻咽部的腺樣體若過度增生,會直接壓迫耳咽管開口。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研究指出,接受腺樣體切除術的兒童中,有82%的中耳積水症狀得到明顯改善。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調查發現,暴露於二手菸環境的兒童,中耳積水發生率增加40%。空氣污染物(如PM2.5)會損傷呼吸道纖毛功能,間接影響耳咽管通氣。
中耳積水的症狀往往較隱匿,幼兒可能表現為:
醫師診斷時會使用耳鏡觀察鼓膜變化:積水的鼓膜通常呈琥珀色或灰藍色,可能伴有氣泡或液平面。對於複雜病例,可能需進行:
| 檢查項目 | 目的 |
|---|---|
| 鼓室圖 | 評估中耳壓力功能 |
| 純音聽力檢查 | 檢測傳導性聽力損失程度 |
| 鼻咽內視鏡 | 檢查腺樣體狀況 |
香港兒科醫學會指南建議,無明顯症狀的輕度積水可先觀察3個月。期間應每月複查耳鏡,約50%病例會自行吸收。
抗生素僅適用於合併急性感染時,常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去充血劑可短期緩解鼻塞,但不宜超過7天。抗組織胺對過敏性因素引起的積水效果較好。
當積水持續影響聽力或反覆發作時,可考慮: 中耳積水手術費用
綜合預防策略應包括: 中耳積水原因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特別強調,戒菸家庭兒童的中耳疾病就診次數顯著少於吸菸家庭。定期兒科隨訪可早期發現問題,避免聽力受損影響語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