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瘜肉是大腸內壁上的異常增生組織,雖然多數為良性,但某些類型的瘜肉確實可能發展為大腸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新增病例超過5,000宗。其中,腺瘤性瘜肉(Adenomatous Polyps)是最容易癌變的類型,約有5%~10%的腺瘤性瘜肉會在10~15年內發展為大腸癌。
瘜肉的大小與數量也直接影響癌變的風險。一般來說,直徑大於1公分的瘜肉癌變機率較高,而多發性瘜肉(如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病,FAP)的患者癌變風險更是顯著增加。以下是瘜肉大小與癌變風險的關係:
因此,早期發現並切除大腸瘜肉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手段。香港衛生署建議,50歲以上人士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尤其是高風險族群(如有家族病史者)更應提前開始檢查。
大腸瘜肉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通常從正常細胞的基因突變開始。這些突變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遺傳、環境和生活方式等。以下是瘜肉發展的主要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瘜肉都會癌變。例如,增生性瘜肉(Hyperplastic Polyps)通常被認為是良性的,癌變風險極低。然而,腺瘤性瘜肉則需要密切監測,尤其是當它們呈現絨毛狀結構(Villous Adenoma)時,癌變風險更高。
大腸癌在早期階段可能沒有明顯症狀,這也是定期篩檢如此重要的原因。然而,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區分大腸瘜肉與大腸癌的症狀並不容易,因為兩者可能表現相似。一般而言,大腸瘜肉較少引起症狀,除非體積較大或數量較多。而大腸癌的症狀通常更為持續且逐漸加重。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儘早就醫檢查。
大腸癌的治療方案取決於癌症的分期、位置和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以下是主要的治療方法:
手術是大腸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尤其是早期癌症。根據腫瘤的位置,可能進行以下手術:
手術後可能需要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
治療後的追蹤同樣重要,包括定期影像檢查、腫瘤標記物檢測和大腸鏡檢查。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大腸癌患者在治療後應至少每3~6個月進行一次追蹤檢查,持續5年。
預防大腸癌需要從篩檢和生活方式兩方面著手: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以下篩檢方案:
| 年齡 | 建議篩檢方式 | 頻率 |
|---|---|---|
| 50-75歲 | 糞便潛血檢查 | 每2年一次 |
| 50歲以上 | 大腸鏡檢查 | 每10年一次 |
| 高風險族群 | 大腸鏡檢查 | 根據醫生建議 |
研究顯示,以下生活方式可降低大腸癌風險:
總之,大腸瘜肉雖然常見,但通過定期檢查和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的風險。若您屬於高風險族群,應與醫生討論個性化的預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