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瘜肉與大腸癌:從瘜肉到癌變,你該知道的真相

    17526854798224294200

    大腸瘜肉,大腸癌

    大腸瘜肉與大腸癌的關聯性

    大腸瘜肉是大腸內壁上的異常增生組織,雖然多數為良性,但某些類型的瘜肉確實可能發展為大腸癌。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新增病例超過5,000宗。其中,腺瘤性瘜肉(Adenomatous Polyps)是最容易癌變的類型,約有5%~10%的腺瘤性瘜肉會在10~15年內發展為大腸癌。

    瘜肉的大小與數量也直接影響癌變的風險。一般來說,直徑大於1公分的瘜肉癌變機率較高,而多發性瘜肉(如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病,FAP)的患者癌變風險更是顯著增加。以下是瘜肉大小與癌變風險的關係:

    • 小於1公分:癌變風險低於1%
    • 1~2公分:癌變風險約10%
    • 大於2公分:癌變風險高達30%~50%

    因此,早期發現並切除大腸瘜肉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手段。香港衛生署建議,50歲以上人士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尤其是高風險族群(如有家族病史者)更應提前開始檢查。

    大腸瘜肉的發展階段

    大腸瘜肉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通常從正常細胞的基因突變開始。這些突變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遺傳、環境和生活方式等。以下是瘜肉發展的主要階段:

    1. 正常細胞變異:由於基因突變,大腸內壁的細胞開始異常增生。
    2. 微小瘜肉形成:異常細胞逐漸堆積,形成微小的突起。
    3. 瘜肉生長:瘜肉可能繼續增大,並在形態上發生變化(如從扁平變為帶蒂)。
    4. 癌變:部分瘜肉內的細胞進一步突變,最終發展為癌症。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瘜肉都會癌變。例如,增生性瘜肉(Hyperplastic Polyps)通常被認為是良性的,癌變風險極低。然而,腺瘤性瘜肉則需要密切監測,尤其是當它們呈現絨毛狀結構(Villous Adenoma)時,癌變風險更高。

    大腸癌的早期症狀與徵兆

    大腸癌在早期階段可能沒有明顯症狀,這也是定期篩檢如此重要的原因。然而,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 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或糞便形狀變細。
    • 血便或黏液便:這是大腸癌的常見症狀,但也可能由痔瘡等其他疾病引起。
    • 腹痛或脹氣:尤其是持續性或不適感集中在特定部位。
    • 不明原因體重下降:這通常是癌症晚期的表現。

    區分大腸瘜肉與大腸癌的症狀並不容易,因為兩者可能表現相似。一般而言,大腸瘜肉較少引起症狀,除非體積較大或數量較多。而大腸癌的症狀通常更為持續且逐漸加重。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儘早就醫檢查。

    大腸癌的治療方式

    大腸癌的治療方案取決於癌症的分期、位置和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以下是主要的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

    手術是大腸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尤其是早期癌症。根據腫瘤的位置,可能進行以下手術:

    • 局部切除:適用於早期表淺腫瘤。
    • 腸段切除:切除包含腫瘤的腸段及周圍淋巴結。
    • 造口手術:在晚期病例中可能需要暫時或永久性造口。

    輔助治療

    手術後可能需要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

    • 化療:常用於第三期或高風險第二期大腸癌。
    • 放射治療:主要用於直腸癌。
    • 標靶治療: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藥物,如抗EGFR或抗VEGF藥物。

    治療後的追蹤同樣重要,包括定期影像檢查、腫瘤標記物檢測和大腸鏡檢查。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大腸癌患者在治療後應至少每3~6個月進行一次追蹤檢查,持續5年。

    如何有效預防大腸癌?

    預防大腸癌需要從篩檢和生活方式兩方面著手:

    定期篩檢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以下篩檢方案:

    年齡 建議篩檢方式 頻率
    50-75歲 糞便潛血檢查 每2年一次
    50歲以上 大腸鏡檢查 每10年一次
    高風險族群 大腸鏡檢查 根據醫生建議

    健康生活習慣

    研究顯示,以下生活方式可降低大腸癌風險:

    • 飲食: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品。
    • 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 戒菸限酒:吸菸和過量飲酒都會增加大腸癌風險。
    • 維持健康體重:肥胖與大腸癌風險增加有關。

    總之,大腸瘜肉雖然常見,但通過定期檢查和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的風險。若您屬於高風險族群,應與醫生討論個性化的預防策略。

  •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