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屎,醫學上稱為「耵聹」,是由耳道內的皮脂腺和汗腺分泌的物質混合而成,主要功能是保護耳道免受灰塵、細菌和其他異物的侵害。根據其性質,耳屎可以分為兩大類:乾燥型和濕性。
乾燥型耳屎通常呈現片狀或粉末狀,質地較為鬆散,容易脫落。這類耳屎在亞洲人群中較為常見,尤其是東亞地區。乾燥型耳屎的形成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通常不會造成耳道堵塞,但也可能因積累過多而影響聽力。
濕性耳屎則呈現黏稠、油狀的質地,顏色通常較深,可能是黃色或棕色。這類耳屎在歐美人群中較為常見,但也有一部分亞洲人會有濕性耳屎。濕性耳屎更容易黏附在耳道內,若不及時清理,可能會導致耳道堵塞。
耳屎的類型主要受遺傳因素影響,但也與環境和個人習慣有關。例如,長期暴露在灰塵較多的環境中,可能會刺激耳道分泌更多的耳屎。此外,頻繁使用耳機或耳塞也可能影響耳屎的分泌和排出。
耳屎過多是一個常見的問題,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了解這些原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預防和處理耳屎過多的情況。
有些人天生耳道較窄或彎曲,這會影響耳屎的自然排出,導致耳屎積累。此外,某些人的皮脂腺分泌較為旺盛,也會產生更多的耳屎。
長期暴露在灰塵或污染嚴重的環境中,耳道會分泌更多的耳屎來保護自己。例如,香港的空氣污染指數較高,這可能導致居民耳屎分泌量增加。
許多人習慣用棉花棒或其他工具掏耳朵,這反而可能將耳屎推得更深,導致堵塞。此外,頻繁掏耳也可能刺激耳道,增加耳屎的分泌。
耳屎過多可能會對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輕微的聽力下降到嚴重的聽力喪失。
當耳屎部分堵塞耳道時,可能會感到耳朵悶悶的,聽力略有下降。這種情況通常可以通過適當的清理來改善。
如果耳屎完全堵塞耳道,可能會導致暫時性的聽力喪失,甚至引發耳鳴或眩暈。此時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不同類型的耳屎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錯誤的方法可能會加重問題。
對於乾燥型耳屎,可以使用專門的耳滴劑軟化耳屎,然後用溫水輕輕沖洗。切勿使用尖銳工具掏耳,以免損傷耳道。
濕性耳屎黏性較強,自行處理容易將耳屎推得更深。建議定期到耳鼻喉科醫生處進行專業清理。
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除了正確處理耳屎外,保護聽力還需要養成良好的日常習慣。
長期暴露在高分貝噪音中會損害聽力,建議使用耳塞或耳罩保護耳朵。
定期檢查聽力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尤其是對於高風險人群(如老年人或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