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一位香港創業者因意外離世,其加密錢包中價值超過300萬美元的比特幣隨之「蒸發」——家人雖知曉密碼存在,卻無從尋覓。這並非孤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全球約有20%的加密資產因繼承規劃缺失而面臨永久遺失風險。當傳統的香港遺產分配機制遭遇區塊鏈技術,法律空白正衍生出日益嚴峻的財富傳承危機。
為何擁有尖端技術的數位資產,反而在繼承環節顯得如此脆弱?私鑰管理不當、交易所賬戶凍結、智能合約權限設定模糊……這些技術門檻使得香港遗产继承顺序在處理加密貨幣時往往無從下手。若不及早規劃,資產可能隨持有者離世而徹底「鎖死」在區塊鏈網路中。
劍橋大學替代金融中心研究顯示,全球僅有12%的加密貨幣持有者制訂了明確的繼承方案。這種意識落差在香港尤為明顯:一方面,本地投資者普遍將加密資產視為短期投機工具,忽視其長期財富屬性;另一方面,現行《遺囑條例》對「虛擬財產」的定義模糊,導致香港信託公司在設計遺產規劃方案時缺乏法律依據。
更棘手的是技術風險疊加。2022年香港金融糾紛調解中心接獲的案例中,有31%涉及遺產繼承人因不熟悉區塊鏈操作,誤將私鑰當作普通密碼處理,最終觸發資產轉移限制協議。這種「知與行的斷層」使得本可依循香港遺產繼承順序順利分配的資產,因技術門檻而永久凍結。
從法律框架看,香港目前將加密資產歸類為「無形財產」,這與新加坡將其明確定義為「可交易資產」存在顯著差異。以下對比揭示關鍵區別:
| 比較維度 | 香港現行實踐 | 新加坡模式 |
|---|---|---|
| 法律定性 | 無形財產(案例法確認) | 《支付服務法》明確定義 |
| 繼承觸發機制 | 需遺囑特別列明 | 自動納入遺產清算範圍 |
| 信託承接可行性 | 香港信託公司需個案審批 | 持牌機構可直接託管 |
這種差異直接影響繼承效率。當香港繼承人需要通過遺產管理書申請存取加密資產時,往往面臨交易所合規審查與法律程序雙重延遲。而新加坡透過「數位遺產託管許可證」制度,允許特定香港信託公司在遺產認證期間暫時管理資產,避免市場波動風險。
針對私鑰單點失效風險,冷錢包多重簽名技術提供新思路。例如某瑞士銀行推出的「繼承型硬體錢包」,要求5個簽名密鑰中至少3個生效才能動用資產。持有人自留2個密鑰,其餘3個可交由香港信託公司、律師事務所及指定繼承人分存。這種設計既符合去中心化原則,又確保香港遗产分配過程的可控性。
更前沿的解決方案是智能遺囑合約。透過將繼承條件編碼上鏈(如「若帳戶連續180天無活動,自動觸發轉移指令」),資產可在符合香港遺產繼承順序的前提下實現自動劃轉。2023年以太坊上一款遺產DApp實例顯示,該機制將傳統遺產認證時間從平均9個月縮短至72小時。
技術方案雖具創新性,但仍需警惕三重風險:首先,智能合約漏洞可能被惡意利用,如2022年Poly Network事件揭示的程式碼缺陷風險;其次,多重簽名密鑰保管人若發生聯合作弊,將架空香港遺產分配的公平性;最後,跨境司法管轄權衝突可能導致繼承程序陷入僵局。
為此,專家建議採用「分層備份」策略:核心私鑰由專業香港信託公司託管,操作指令通過公證遺囑備案,同時在安全環境下留存紙質助記詞。這種「技術+法律」的雙軌制,既能對接現行香港遺產繼承順序,又可防範單點故障。
面對區塊鏈技術與傳統繼承制度的碰撞,香港亟需完善法律基礎設施。短期可參考英國「數位資產遺囑登記簿」制度,要求交易所配合遺產執行;中期應修訂《財產繼承條例》,明確加密資產估值與轉移規則;長期則需培育兼具區塊鏈技術與遺產規劃能力的複合型香港信託公司。
對投資者而言,與其等待立法完善,不如主動選擇合規託管服務。目前已有香港信託公司推出「加密資產遺產計劃」,透過冷熱錢包分離儲存、生物識別存取控制等技術,確保香港遺產分配符合法律要求。值得提醒的是,所有方案需根據個案情況評估,投資有風險,歷史收益不預示未來表現。
(注:本文提及的技術方案及法律實踐存在地域適用性差異,具體實施需諮詢專業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