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治療作為一種革命性的癌症治療方法,通過激活人體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然而,這種治療方式也可能對內分泌系統產生影響,導致一系列常見副作用。內分泌系統由多個腺體組成,包括甲狀腺、腎上腺、腦下垂體等,這些腺體負責分泌荷爾蒙,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免疫功能。當免疫治療藥物(如抑制劑的副作用)作用於免疫系統時,可能會誤傷這些腺體,引發功能異常。
甲狀腺功能異常是免疫治療中最常見的內分泌副作用之一。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約15%-20%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會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症狀包括心悸、體重下降、焦躁不安;而甲狀腺功能低下則表現為疲勞、體重增加、皮膚乾燥等。這些症狀可能出現在治療後的任何階段,因此定期監測甲狀腺功能至關重要。
腎上腺功能不足是另一種可能發生的內分泌副作用。腎上腺負責分泌皮質醇,這是一種重要的壓力荷爾蒙。當免疫治療影響腎上腺功能時,患者可能會出現虛弱、噁心、低血壓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約5%-10%的免疫治療患者會出現腎上腺功能不足,需及時補充皮質醇以維持正常生理功能。
腦下垂體被稱為「主腺體」,負責調控其他內分泌腺體的功能。免疫治療可能導致腦下垂體炎,進而影響其分泌的荷爾蒙,如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等。患者可能會出現頭痛、視力模糊、疲勞等症狀。由於腦下垂體功能異常的症狀較為隱匿,容易被忽略,因此需高度警惕。
免疫治療還可能誘發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這是因為免疫系統可能錯誤攻擊胰腺中的胰島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患者會出現多尿、口渴、體重下降等典型糖尿病症狀。香港糖尿病聯盟的數據顯示,免疫治療相關糖尿病的發生率約為1%-2%,但一旦發生,需終身接受胰島素治療。
及早識別內分泌副作用的症狀並進行診斷,是有效管理的關鍵。不同內分泌腺體功能異常的症狀各異,患者和醫護人員需密切關注身體變化。
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症狀多樣,且可能與癌症本身或其他治療的副作用重疊。甲狀腺功能亢進時,患者會感到心悸、手抖、怕熱、體重下降;而功能低下時則表現為疲勞、怕冷、體重增加、便秘等。診斷主要依靠血液檢查,包括游離甲狀腺素(FT4)和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香港臨床腫瘤科醫學會建議,免疫治療期間應每6-8週檢測一次甲狀腺功能,以及時發現異常。
腎上腺功能不足的症狀包括持續性疲勞、肌肉無力、食慾不振、噁心、低血壓等,嚴重時可能出現腎上腺危象,表現為休克、意識模糊等危及生命的狀況。診斷需檢測血液中的皮質醇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水平,必要時進行ACTH刺激試驗。香港內分泌學會指出,對於出現相關症狀的患者,應立即就醫評估腎上腺功能。
免疫治療引起的內分泌副作用大多可通過適當的治療和管理得到控制。關鍵在於早期介入和長期追蹤。
對於甲狀腺功能低下,通常需補充甲狀腺素(如Levothyroxine);而甲狀腺功能亢進則可能使用抗甲狀腺藥物或β受體阻斷劑緩解症狀。腎上腺功能不足需補充皮質醇(如Hydrocortisone),並在壓力情況下增加劑量。腦下垂體功能異常則需根據缺乏的荷爾蒙類型進行相應補充,如生長激素、性激素等。香港藥劑師學會提醒,荷爾蒙補充治療需嚴格遵循醫囑,定期調整劑量以避免過量或不足。
定期追蹤檢查是管理內分泌副作用的另一重要環節。患者需定期接受血液檢查以評估荷爾蒙水平,並根據結果調整治療方案。此外,影像學檢查(如MRI)可能有助於評估腦下垂體或腎上腺的結構變化。香港癌症基金會建議,免疫治療結束後仍需長期追蹤內分泌功能,因為部分副作用可能在治療結束數月甚至數年後才出現。
許多患者分享,內分泌副作用雖然帶來挑戰,但通過適當的管理仍能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一位45歲的乳癌患者表示,免疫治療導致她甲狀腺功能低下,初期感到極度疲勞和情緒低落,但在補充甲狀腺素後症狀明顯改善。另一位肺癌患者則經歷了腎上腺功能不足,需每日服用皮質醇,但他學會了在壓力情況下調整劑量,並隨身攜帶醫療警示手環以備不時之需。這些經驗凸顯了患者教育和支持的重要性。
與內分泌科醫師密切合作是管理免疫治療內分泌副作用的關鍵。患者應主動告知所有症狀,即使看似輕微,因為這可能是內分泌異常的早期信號。內分泌科醫師會根據症狀和檢查結果制定個性化治療計劃,並與腫瘤科團隊協調。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建議,免疫治療患者應建立固定的內分泌科隨訪計劃,以確保副作用得到及時處理。
內分泌副作用可能是長期的,甚至永久性的。例如,甲狀腺或腎上腺功能受損後,患者可能需終身補充荷爾蒙。此外,內分泌異常可能影響其他系統,如心血管健康、骨骼代謝等。因此,患者需意識到長期追蹤的重要性,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和壓力管理。香港衛生署呼籲,免疫治療患者應定期接受全面健康評估,以監測和管理潛在的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