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力對兒童的語言發展、學習和社交能力有著深遠的影響。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通過聽覺接收外界信息,進而學習語言、理解指令並與他人互動。若聽力出現問題,可能會導致語言發展遲緩、學習困難,甚至影響心理健康。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約有1至2名新生兒中就有1名患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這凸顯了早期發現與介入的重要性。
早期發現並及時介入,可以顯著改善兒童的語言和認知發展。研究顯示,在6個月前被診斷並接受治療的聽力受損兒童,其語言能力與正常聽力兒童相差無幾。反之,若延誤治療,可能會導致不可逆的語言障礙和學習困難。因此,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密切關注兒童的聽力狀況,並在發現異常時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兒童聽力問題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大類。先天性聽力損失通常與遺傳因素或妊娠期感染有關。例如,若母親在懷孕期間感染風疹、巨細胞病毒或梅毒,可能會影響胎兒的聽力發育。此外,某些遺傳疾病如唐氏綜合症或瓦登伯革氏症候群,也可能伴隨聽力損失。
後天性聽力損失則多由環境因素或疾病引起,常見原因包括: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可能表現出不同的聽力問題徵兆。對於嬰幼兒,家長應注意以下行為:
對於較大的兒童,聽力問題可能表現為:
早期篩檢是發現兒童聽力問題的關鍵。香港的新生兒聽力篩檢計劃建議所有嬰兒在出生後盡快接受聽力測試,通常是在出生後48小時內進行。這項篩檢通過耳聲發射(OAE)或自動聽性腦幹反應(AABR)測試,快速檢測嬰兒的聽力狀況。
除了新生兒篩檢,學校聽力篩檢也至關重要。香港教育局建議學童在小一、小四和中一時接受定期聽力檢查,以確保聽力問題能及時被發現。這些篩檢通常包括純音聽力測試和言語辨識測試,幫助評估兒童在不同頻率和環境下的聽力表現。
若篩檢結果異常,兒童需進一步接受詳細的聽力評估。聽力檢查的種類包括:
醫生會詳細詢問病史,包括家族聽力問題、妊娠期感染史、出生時併發症等,並進行耳部檢查,排除耳垢堵塞或中耳炎等可逆性原因。根據評估結果,醫生會制定個性化的方案。
聽力問題的治療方式取決於其類型和嚴重程度。常見的介入措施包括:
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早期接受人工耳蝸植入的兒童,其語言發展與同齡兒童無顯著差異,這再次強調了早期介入的重要性。
家長在聽力受損兒童的康復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
聽力問題若未被及時發現和治療,可能對兒童的語言、學習和社交能力造成長遠影響。然而,通過早期篩檢、準確診斷和適當的聽力受損治療,聽力受損兒童完全可以達到與同齡兒童相當的發展水平。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提高對聽力問題的警覺性,並在發現異常時及時尋求專業幫助,讓每個孩子都能充分發揮其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