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的17條原則

    17526854798224294200

    活教育的教學原則

    此文是陳鶴琴《活教育的教學原則》中總結的十七條原則的幼儿教育硕士课程,1948年曾分別發表於《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彙編成集,由上海新華書店出版。

    ▍ 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本文是以兒童的好遊戲為基礎,易於移動的心理。兒童做自己的手,可以得到肌肉運動的樂趣。

    陳鶴琴說:“‘做 這個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一切的學習,不論是肌肉的,不論是感覺的,不論是經驗的,都要靠‘做 的”。 “所以,凡是兒童能夠做的就應當讓他自己做。”

    ▍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

    這一條原則的理論依據是,按行為心理學說來,思想原來也是一種行動。兒童不僅喜歡動手、動腳,而且也喜歡動思想。

    因此,學校裡的各種活動,各種教學,都不應該直接去說明種種結果,應當讓兒童自己去實驗,去思考,去求結果。陳鶴琴說:“直接經驗、自己思想,是學習中唯一的門徑”。

    ▍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

    這也是強調孩子的手做,自己實踐。比如游泳,在陸地上學是沒有用的。比如煮飯,講講教室裡飯菜是怎麼煮的也沒有用。 “他們必須在適當的自然環境中學習”。

    ▍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

    這個原則的理論根據是孩子喜歡野外生活的心理特徵。孩子很高興走到門外,一整天被關在屋裡就不高興。所以,門外的自然大社會都是孩子的世界。探討自然的奧秘,研究社會的實際問題,都是孩子的活教材。

    陳鶴琴說:“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積極的鼓勵勝於消極的製裁

    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喜歡稱讚的心理特點。你稱讚他,就高興,你罵他就反感。

    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去鼓勵兒童怎樣做人,怎樣求學。即“要用鼓勵的方法,來控制兒童的行為,來督促兒童求學”。舊式學校總是用消極的方法來製裁兒童,這種制裁是不會發生多大效果的,有時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

    這一原則的理論基礎和原則是一致的,兒童喜歡生活在野外,在野外的自然中探索和追求,並獲得對實體經濟的直接知識。書中的知識是間接知識,兒童沒有經驗,而且不可能完全理解。

    所以,必須讓兒童到大自然、大社會中,通過“現代”的活教材研究到“過去”的死知識上去。

    ▍比較教學法

    這一條教學原則的好處在於使小孩子對所學的事物,認識得格外正確,印刻得格外深切,記憶得格外持久。

    譬如我們要教兒童認識一隻貓,最好用一隻狗來比較,讓兒童在對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點而加深認識。比較教學法應用的範圍較廣,各門學科均可應用,連做人修養也可以應用。

    ▍用比賽的方法來增進學習的效率

    這個原則是以孩子喜歡競爭的心理為基礎的。教師可以利用這種心理,組織孩子的比賽,增加孩子的學習興趣,促進孩子的學習效率。但是,比賽必須避免勝者的驕傲、敗者的沮喪這兩個弊端,防止不服從指揮,使競爭變成流動,使比賽變成嫉妒的結果。

    比賽一般分兩種:一種同別人比賽,一種同自己比賽。同別人比賽又分兩種:一種是團體比賽;一種是個人比賽。同自己比賽有兩種益處: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了自己的成績,高興學習。

    ▍積極的暗示勝於消極的命令

    這一條原則的依據與原則五相同。即是小孩子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惡言。利用這種心理教師可用激勵教育法去教育兒童。

    積極的暗示就是一種激勵教育法;它是軟性的,比消極的命令要費時間精力,但其效果卻非常之大。暗示可分為四種:一種是語言;一種是文字;一種是圖畫;一種是動作。其中動作的暗示性最大。做父母、教師的應當以身作則,利用動作的暗示去教育兒童。

    ▍替代教學法

    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兒童多種心理特點。

    ①小孩子是喜歡玩弄的,如果看見他玩臟的壞的東西,就得想法用清潔的、好的東西去代替。這是一種以物代物的方法。

    ②小孩子是喜畫畫的,如果看見他在牆壁上、地板上亂塗亂畫,就得給他大的空白紙,讓他在紙上去畫。這是一種以建設代替破壞的方法。

    ③小孩子是喜歡佔有的,如果兒童有你爭我奪,東挪西扯的事情發生,就得給兒童相當的設備,讓他們多集貝殼、郵票、錢幣、昆蟲等,以滿足兒童的佔有心。這是一種以蒐集來代替爭奪的方法。

    ④小孩子是喜歡合群的,對於孤獨而沒有伴侶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個伴侶。若沒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侶,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潔的貓狗去替代。

    ⑤孩子們在學校裡實際上是有組織的。當發現他們在三至五人一組中有異常行為時,教師應利用他們的社交心理和組織能力來組織所有的孩子,並開展各種課外活動來滿足他們的社交心理。這是一種用適當的組織來代替不適當的活動。

    ⑥小孩子是喜歡游戲、喜歡賭博的。當發現他們到街上去賭抽籤糖、轉轉糖時,教師就應當以遊戲去取而代之。遊戲是可以代替賭博的。

    ▍注意環境、利用環境

    這一條原則依據了小孩子喜歡玩耍,喜歡游戲的心理。兒童既然喜歡玩耍,大自然、大社會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東西來作活教材和活教具。

    譬如中國的麻將,原是一種賭具,但經改造可以變成一副活字塊。又如西洋的鐘型賭具,經過改造,也可成為一種算術教具。再如傀儡戲,經過改造,也可變成活動的教具。

    總之,大自然、大社會中有許多東西,初看起來與你所教的沒有關係,但仔細研究,便可變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分組學習,共同研究

    這一條原則是根據20世紀研究心理的一個大發現,即人類有個別差異。所以,新教育反對班級教學,而主張分別學習,以適應個別差異,依照各人的智力、體力、能力而發展。

    但是,要分別學習,必須分組研究,共同討論。因為和別人討論的話就會有刺激,有刺激就會有反應,刺激越多反應也就越多。可以從刺激反應的中間研究真理。小組研究、共同討論的方式是集體學習,是活的教育教學原則的一種方式,刺激和反應的程序也由單軌變為雙軌。

    讓各人都有意見發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複雜,就可以整理出真理來。

    ▍教學遊戲化

    這一條原則依據兒童好遊戲、人們均好遊戲的心理特點。

    利用這種心理特點,教師把教學遊戲化,把枯燥無味的認字造句,化為興致勃勃的遊戲活動,就可以在做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了。但在教學遊戲化的過程中,要注意方法與目的的配合,注意給多數人活動的機會。

    ▍教學故事化

    這一條原則是從“兒童愛好故事”這一理論基礎所產生出來的。

    故事的作用有四點:故事與兒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故事情節的神奇,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故事能激起兒童的想像力;故事組織的完整,適合於兒童的學習心理。

    教學故事化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教材故事化;二是教法故事化。教學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教師教教師

    所謂教師教教師,就是舉行教學演示或者組織巡迴教學輔導團一類的組織。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種新趨勢,不僅能夠在一個學校一個城市裡舉行,同樣可以應用“分組學習,共同研究”的原則,推行到所有學校中去,對於充實教師本身、提高業務水平有較大的幫助。

    ▍兒童教兒童

    這一條教學原則是根據陶行知的“小先生製”提出來的,意思是讓兒童來教育兒童,讓兒童來指導兒童。

    這種辦法一方面可補充教師數量之不足,有益於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對教師的教學起輔助作用,有益於教學效益的提高。因為:兒童了解兒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為深刻;兒童鼓勵兒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獲得的更為巨大;兒童教兒童教學相長。

    在這一原則被確定之後,陳鶴琴又提出了兒童怎樣教兒童的辦法。即個別兒童輪流教;各校兒童輪流教;各城市兒童輪流教;各國兒童輪流教。他希望通過“兒童互助運動”,使人類文化得到一分推動之力。可見陳鶴琴不僅著眼於本國的教育,而且也著眼於世界的文化教育。

    ▍精密觀察

    這一教學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過實地觀察,來施行教學;另一方面通過實際研究來培養兒童善用觀察的學習態度;則教學的效果,必將因此而有所增進”。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觀察的方法,便能增進教學的效果,即不僅能促進教學興趣,而且兒童的人生態度,也將因此而得到健全的發展。

    以上十七條原則是陳鶴琴活教育理論體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全面地反應了該體系的其他各個方面,尤其活教育的三大目標像一條線貫穿於其中。可以驚喜地發現,有很多在我們現在的學前教育中已經得到了普遍的應用。而相信在未來,我們的學前教育,也會如陳鶴琴先生心中所願那般美好!

     
  •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