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電子掃描(PET)的未來發展趨勢:癌症診斷的新方向

    17526854798224294200

    正電子掃描

    新型放射性示蹤劑的研發

    正電子掃描(PET)技術在癌症診斷中的核心優勢之一,是其能夠通過放射性示踪劑(Tracer)標記特定代謝過程,從而提供分子層面的影像資訊。近年來,隨著生物醫學研究的深入,針對不同癌症類型的新型示踪劑研發成為熱點。例如,針對前列腺癌的PSMA(前列腺特異性膜抗原)示踪劑,已在香港多家醫院投入臨床使用,其靈敏度高達90%以上,遠超傳統影像學檢查。

    此外,科研團隊正在開發針對肺癌、乳腺癌等常見癌症的特異性示踪劑。以肺癌為例,一種名為FAPI(成纖維細胞激活蛋白抑制劑)的示踪劑,能夠更精準地識別腫瘤微環境中的異常變化,從而提高早期診斷率。根據香港中文大學2023年的研究數據,這類新型示踪劑可將診斷準確性提升15%-20%,尤其對微小病灶(直徑<5mm)的檢測效果顯著。

    技術突破與挑戰

    • 靶向性提升:通過抗體或小分子標記,示踪劑可更精確結合癌細胞表面標誌物。
    • 半衰期優化:如鎵-68(半衰期68分鐘)的應用,減少患者輻射暴露。
    • 成本問題:新型示踪劑生產需高純度同位素,目前香港單次檢查費用約2-3萬港元,普及仍需時間。

    PET-MRI的應用

    PET與MRI的融合技術(PET-MRI)被視為癌症影像學的「黃金標準」。傳統PET-CT雖能提供代謝資訊,但軟組織對比度不足;MRI則擅長解剖結構成像,卻缺乏功能數據。香港瑪麗醫院於2021年引進全港首台3T PET-MRI設備,臨床數據顯示,在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中,其綜合準確率達95%,較單一設備提高30%。

    技術協同優勢

    技術 PET貢獻 MRI貢獻
    腫瘤邊界界定 代謝活性區域標記 毫米級解剖定位
    治療反應評估 FDG攝取率變化監測 組織水分子擴散成像

    尤其對兒童癌症患者,PET-MRI可避免CT的電離輻射,香港兒童醫院已將其列為淋巴瘤分期的一線檢查方案。

    人工智慧(AI)在PET掃描中的應用

    AI技術正重塑正電子掃描的診斷流程。香港科技大學團隊開發的DeepPET系統,能自動識別影像中微小病灶,並區分良性與惡性病變。2022年臨床試驗顯示,AI輔助診斷可將閱片時間從40分鐘縮短至8分鐘,且假陰性率降低至3%以下。

    更前沿的應用是預後預測模型。通過分析數千例肺癌患者的PET影像數據,AI可生成個體化生存率曲線,協助醫生制定治療策略。例如,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的模型能預測免疫治療響應率,準確度達82%。

    AI落地挑戰

    • 需本地化訓練數據以適應亞洲人群特徵
    • 醫療法規對AI診斷的認證標準尚待完善

    分子影像技術的發展

    正電子掃描的進階方向是分子影像,即實時可視化癌細胞內的生物學過程。例如,香港大學研發的缺氧示踪劑(18F-FMISO),能標記腫瘤內缺氧區域,這類區域通常對放療抗性較強。臨床數據表明,結合此技術調整放療劑量,可將局部控制率提高25%。

    另一突破是免疫PET,通過標記PD-1等免疫檢查點,直觀顯示腫瘤微環境狀態。這對免疫治療患者篩選至關重要,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已將此技術納入黑色素瘤的常規檢測。

    PET掃描的普及與應用

    儘管技術先進,PET檢查在香港的滲透率僅為每百萬人8.7台掃描儀(日本為25.3台)。為改善可及性,香港政府於2023年啟動「癌症診斷資助計劃」,補貼低收入患者50%檢查費用。同時,便攜式PET設備的研發(如美國FDA已批准的Neuropharm系統)有望將檢查成本降低40%。

    長期追蹤數據顯示,普及PET檢查可使晚期癌症確診比例從34%降至21%,五年生存率提升12%。這對香港每年新增的3.5萬癌症病例具有重大意義。

    在乳腺癌診斷方面,除了PET掃描,乳房水囊抽針也是一種重要的檢查手段,能夠幫助醫生更準確地判斷腫瘤性質。

    對於需要進一步檢查的患者,可以通過醫管局轉介電腦掃描來獲得更詳細的診斷信息,這將有助於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