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耳蝸是一種高科技醫療裝置,專為重度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患者設計。它通過直接刺激聽覺神經,幫助患者重新獲得聽覺能力。人工耳蝸由兩部分組成:外部裝置(包括麥克風、言語處理器和發射線圈)和內部裝置(包括接收刺激器和電極陣列)。麥克風負責收集聲音,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數位信號,再通過發射線圈傳遞給植入體內的接收刺激器,最終由電極陣列直接刺激聽覺神經。
與助聽器不同,人工耳蝸並非單純放大聲音。助聽器適用於輕度至中度的患者,通過放大聲音來改善聽力;而人工耳蝸則是繞過受損的耳蝸,直接刺激聽覺神經,適用於助聽器效果不佳的重度患者。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約有5%的聽力受損患者需要依賴人工耳蝸來改善聽力。
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主要適用於以下三類患者:
對於兒童患者,早期干預尤為重要。研究表明,在語言發展關鍵期(3歲前)接受人工耳蝸植入的聽障兒童,其語言能力與正常兒童的差距明顯縮小。因此,香港的指南建議對符合條件的兒童盡早進行評估和手術。
術前評估是手術成功的重要保障。患者需要進行全面的聽力檢查,包括純音測聽、言語測聽和聽性腦幹反應(ABR)測試。此外,影像學檢查(如CT或MRI)可幫助醫生了解耳蝸結構和聽神經狀況。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指出,約15%的候選患者因耳蝸畸形或聽神經發育不全而被排除。
手術通常在全麻下進行,耗時2-4小時。醫生會在耳後做一個小切口,在顳骨上磨出一個植入床放置接收刺激器,然後將電極陣列插入耳蝸。香港大學耳鼻喉頭頸外科的數據顯示,手術成功率超過95%,主要併發症發生率低於3%。
術後4-6周進行開機調試,此後需要長期的聽力和語言訓練。成人通常需要3-6個月的適應期,而兒童則需要1-2年的系統訓練。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的統計表明,堅持復健的患者言語理解能力平均提高60-80%。
人工耳蝸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聽力和生活品質。香港人工耳蝸使用者協會的調查顯示:
| 改善方面 | 百分比 |
|---|---|
| 言語理解能力提升 | 85% |
| 社交能力改善 | 78% |
| 工作/學習效率提高 | 72% |
雖然手術相對安全,但仍存在一定風險:
術後護理對長期效果至關重要。外部裝置需要定期清潔和保養,避免接觸水和強磁場。患者應每月自行檢查裝置功能,並每3-6個月回診進行專業調試。植入部位需特別保護,避免劇烈碰撞。香港衛生署建議人工耳蝸使用者:
陳小朋友,3歲時被診斷為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在香港瑪麗醫院接受人工耳蝸植入後,經過2年系統訓練,現在主流小學就讀,學業成績與同齡兒童相當。其聽力測試顯示:
| 指標 | 術前 | 術後2年 |
|---|---|---|
| 純音聽閾(dB) | >110 | 35 |
| 言語辨識率 | 0% | 85% |
另一位成人患者李先生,因突發性耳聾導致雙耳極重度聽力受損。植入人工耳蝸6個月後,已能正常接聽電話和參與會議。他表示:「這不僅是聽力的恢復,更是生命的重生。」這些案例證明,人工耳蝸確實為聽障患者帶來了重獲新『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