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恐懼中,對孩子來說最可怕的是「被拋棄」。
昨天走在路上,突然看見一個小男孩蹲在地上大哭。
因為哭聲很大,經過的路人全部都看向了他。
小男孩可能兩歲左右,蹲在地上用兩只小手抱著膝蓋,一邊哭一邊看向前方。
當時已經天黑,路燈挺昏暗,我擔心小男孩是不是和爸媽走丟了。
所以我也停了下來,准備守在他旁邊觀察一下,如果是和爸媽走丟,就打算帶他去找爸媽或者報警。
順著小男孩目光,我看見大概二十來步遠有一個女子站在路邊,嘴裏似乎還在罵著什么。
過了一會兒,那個女士一邊罵一邊走向小男孩。
慢慢走進我才聽清,她說:
快點!每次都慢吞吞的,什么都要看,你信不信我就把你丟這兒了!
這個女士三十歲左右,我想應該是小男孩的媽媽。
快走到小男孩旁邊的時候,小男孩慢慢站了起來,伸出手想去握她的手。
她並沒去握小男孩伸出的手,而是提著他領子把他抓起來,然後啪地一掌拍在男孩後背。
男孩可能驚到了,哭聲突然停止。
她又對男孩說:
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丟這兒!你信不信?
我看男孩可憐巴巴地望著她,又開始哭起來,一邊哭一邊被推著往前走了……
這種「丟下孩子」的情景,真的太常見了。
我常常能夠在路上聽見爸媽焦急地對孩子吼叫:我不要你了!
我有很多朋友在聊著怎么管教孩子的時候,分享最多的經驗還是「不要理他,等他哭,哭一會兒就好了」。
老一輩父母給年輕父母的「經驗」也是:
不要管他;
不要把他慣壞了;
再不聽話就不要他了……
02
想起一個朋友告訴我的一個「小秘密」。
朋友晚上睡覺從不關台燈。
只要關上燈躺在床上,他就會覺得很焦慮,很煩躁,有時候還會胸悶。
朋友覺得自己是「怕黑」,但他並不敢對別人說這件事,因為他是男的。
大學住宿舍的時候,他不敢讓室友知道自己的這個「弱點」,於是每晚就在被子裏放個手電筒,對室友說自己在看書。
這個問題困擾他多年,他不知道問題根源在哪裏。
有一次和媽媽聊天,聊到小時候,他媽媽說小時候帶他特別辛苦。
他媽媽是護士,常常晚上要上夜班。而他爸爸那幾年在外地上班,也沒法照顧他。
媽媽有個親戚在幫自己女兒帶孩子,有時也幫別人帶一下。這個親戚家住得離他們很近,如果上夜班,他爸媽就把他放在這個親戚家過夜。
最初他媽媽還擔心,他晚上哭鬧影響到其他孩子。
但住了一段時間,這個親戚對他媽媽說:剛來的時候哭得不行,就把他晚上關在一個小隔間裏睡,讓他鬧讓他哭,就是不理他,哭累了自己就睡了。剛開始幾天每到睡覺就哭得很凶,不過因為關在裏間小屋也不怎么吵到別的孩子,所以也沒關系。
這個親戚還讓他媽媽以後也這么做,說男孩子別慣壞了,從小就要自己睡,別一哭就去哄,原來不睡覺就是被哄慣了。
他媽媽一開始也將信將疑,後來他大一點了,就不在這個親戚家住了。
他自己睡之前還是要哭鬧,於是他媽媽也就采用了親戚的方法——把他關在房間裏,把燈關了,門關了,不理他,等他哭累了自己就會去睡。
但他對這一段是沒有記憶的。
基本上他記事的時候,爸爸都已經不在外地工作了。
他只記得自己小時候有一個習慣,半夜一定會醒一兩次,醒來要走到父母床邊去摸一下他們的被子,確定父母還睡在床上。
他猜測自己對黑暗的恐懼,和那段他不再有記憶的童年有關。
03
很多中國的孩子都有過「被丟下」的經驗。
但父母並不知道,那個被「丟棄」在黑暗中的孩子正在經曆怎樣的恐懼,當然也更不會知道,這樣的恐懼情緒,還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兒童在3歲前,大腦神經元時時刻刻都在建立新的連接。
現在最新的腦科學研究發現,3歲前人類大腦就會建立一個獨一無二只屬於這個人的腦結構,若一個孩子常有被丟下的「恐懼」,也會成為這個結構中的一部分。
恐懼的影響力非常巨大。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自己生存的唯一指望。
一旦被「拋棄」,也就意味著死亡。
越弱小的生物,對於死亡的恐懼就越劇烈。
也許一個孩子並不理解死亡是什么,他們甚至連死亡的概念都沒有,但和所有生物一樣,幼兒對死亡的恐懼與生俱來。
對於一個嬰兒或者幼兒來說,「未知」就和「死亡」相關,這是本能的反應。
他們害怕的東西很多,因為他們完全不了解這個世界怎樣運作。
黑暗,巨大聲音,成人的憤怒,身體的疼痛,等等,很多孩子是沒有辦法判斷當前的環境會有什么後果。
大概每一個人都有意無意知道「被拋棄」對一個人能夠產生多么巨大的影響,所以很多父母在叫孩子「要聽話」的時候,都會用「我要把你丟了」「我不要你了」之類的話去威脅,甚至真的用一段時間「丟棄」孩子,給他們點「教訓」。
絕大多數成人沒有關於自己幼兒時的記憶,所以早也忘記自己曾經「被丟棄」時是多么痛苦和恐懼。
但本能知道這是一個快捷、好用、省力的辦法,所以在養育孩子時,不知不覺就用上了。
心理學家們也在研究人生早年經驗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也許我的朋友怕黑以至於晚上必須開燈睡覺,還不是最壞的後果。
早期的體驗,會影響一個人未來和別人如何建立關系。
「被丟下」的感受,會廣泛地延伸至各種形式的關系中——親子、手足、伴侶關系。
「被丟下」的傷心與恐懼,對孩子而言是巨大且難以排解的,長大以後在面對關系時,只要面臨相似的場景,大至他人轉身離開、突然消失,小至發現與身旁的人意見不合,都容易引發「被丟下」的陰影,讓他陷入傷心與恐懼中,就像回到小時候一樣手足無措。
在關系裏,因為害怕被丟下,處處讓步與討好,很可能就是幼年有過深切「被丟棄」的感覺,而不知不覺發展出的性格。
還好,朋友即便發現了自己「怕黑」的原因,也不太責怪父母,他知道最根本的原因,只是父母對兒童心理「無知」。
不過有些「傷害」是沒必要一代代傳遞下去的。
當孩子慢了一點,就等等他;
當孩子哭鬧,也別威脅「不要他」,只需要對他說:你要哭可以哭一會兒,我會陪你。
把孩子留在黑暗中獨自哭泣,這樣的養育方式,在我們這一代就終止了吧。